原标题:刘伟:将鱼养到大山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杨诗卉
那山那水密林绕,有塘有舍有渔人。在青山绿水的漳县贵清山镇镇安门村缠条沟,“常住户”除了有野兔、野鹿、土拨鼠外,还有刘伟和他的四池冷水鱼。
看到有人来,刘伟不问来意,就先拿起个小凳热情招呼。远离了喧嚣的人群,随便一个来客都可以打开他的话匣子,吐露如下对白:
“怎么从养殖小白到冷水鱼行家?”
——“这说不完,拉苗、增氧、投食每个环节都有学问。”
“一个人跑到大山里养鱼吃了多少苦?”
——“这说不清,几乎每天睁开眼睛都能碰到麻烦。”
“在大山里养鱼?为啥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说得上,就是为了给娃娃留条后路,给村子里的人探个明路。”
……
冷水鱼,它们的生存条件可以用“苛刻”来形容,要求没有任何工业和农业污染的天然泉水,水温不能超过20度,最好保持流动水养殖。
贵清山镇,地处漳县东南部,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贵清山森林公园,年平均气温为4.3℃,没有工农业污染。
当冷水鱼遇到了贵清山镇,刘伟也迎来了自己的机遇。
刘伟开始养鱼是在2016年。那时,村里人或外出务工,或留在家中种植几亩玉米、小麦。整个镇上没有一户人家养鱼。刘伟却盘算着养鱼。“我哥哥嫂子在兰州的农家乐帮老板养鱼,后面还加了垂钓、烤鱼,生意很不错。他们可以,我也想闯闯。”
这个自称“普通农民”的小伙子,敢想也敢干。
从承包别人的废弃鱼塘开始,从最好养活的草鱼、鲤鱼开始,刘伟一脚踏入了养鱼的大门。如今,谁见到刘伟的四池冷水鱼都啧啧赞叹,当年却很是不容易。
“听说银川的鱼苗好,适合咱们这边的环境,但是一趟运费就要8000元。”为了节省成本,刘伟一次性拉来了所有的鱼苗。
鱼放进池子里,刘伟才发觉不对劲。鱼儿游到水面上,嘴在空气和水接触的地方一开一合,就像吹泡泡一样。
“这是投放得太密,鱼缺氧,需要增氧机。”懂行的哥哥告诉刘伟,便借给他自己的一台旧机子。
可一台旧机子远不够用。
为了买增氧机,刘伟跑遍了县里的机械铺子、修理铺子,没有师傅听过这个东西。
买不到就想法子自己做。“我用电机、叶轮、水管、泡沫板自制了三个,效果虽没有买的好,但完全可以用。”他说。
中午时分,刘伟打开自己的增氧机,阳光照射到空中的水花,形成道道彩虹。这成了村里的风景,大家都说,走!去刘伟的鱼池边看彩虹。
氧气的问题解决了,投食的问题又来了。刘伟发现,自己养殖的鱼,体型大的一直是固定的几条,剩余鱼苗投再多食就是不见长。
刘伟回忆道:“刚开始,以为给鱼投食就像撒化肥一样。但是仔细观察,每次投食时,大鱼总占的是好位置,被挤在下面的小鱼几乎抢不到什么饲料。”
为此,刘伟又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2016年,花费近7000元买了四台投食机。
买苗、增氧、投食。天天年年,刘伟的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已经晒得黝黑发亮。
苦不苦?
“不苦,我心里高兴,这是劳动的果实。”
2021年,他终于在贵清山镇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鱼塘。
这次,他从养殖难度高的冷水鱼开始。“之前养草鱼时,参加过很多培训,见识了别人养冷水鱼,价高、味美,眼馋得不得了。”
挖塘、修渠、引水……金鳟鱼、虹鳟鱼、七彩鲑鱼、娃娃鱼住进了“新家”。
建房、接电、拉网……刘伟在大山里有了一处安身之所。
“我还将家里废弃房里的木料拉来,做了一个简易的凉棚。也没有别的,就放两张桌子,给过路的人现场烤鱼吃。”他说。
原本冷清的大山,突然多了一抹活力。
“前几天晚上突然下暴雨,我一个人坐在凉棚下,守护着自己的四池鱼到深夜两点。我看到自己鱼池就舒坦。”刘伟感觉自己是个将军,那条条肥美的冷水鱼就像是他的兵。这些“兵”是他的希望,是他的未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