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记者讲故事 | 基层见闻:盐碱地里麦花香
来源:长城网时间:2023-07-02 07:02:36

盐碱地里麦花香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高航


【资料图】

开镰啦!那天我们站在黄骅的盐碱地里,身边金灿灿的麦子随风飘动,漾向远方,伴随着轰隆隆的收割机声,金色麦田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那天跟我一起在现场见证盐碱地里麦收盛况的还有当地的三位主播,他们说看到现在的场景,简直不可想象,尤其是听到新闻里说,黄骅的盐碱地里竟然能亩产小麦超过了400公斤,简直太惊喜了。

捧着手里一撮就是一把饱满麦粒的麦穗,百姓主播燕子姐跟我们讲起了这片盐碱地以前的故事。燕子姐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她说以前眼前的这片盐碱地,在当地有一个童谣,说的是“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那时候人们种麦子,都是稀稀拉拉的 ,镰刀随便一晃就能割下来。现在,在这麦田里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真没想到人们能攻克这片盐碱地,种出了如今的景象。

攻克盐碱地,种出金粮食并非一日之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检测组专家测量旱碱麦株高。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董肖飞 摄

冬季,滨海地区极端低温。他们就充分利用这一气候条件,将高浓度咸水灌溉到农田,在冷空气作用下迅速结成厚达20厘米左右的冰层。等到来年开春,高浓度的咸水先融化并渗入土壤,带走部分盐分,随后低浓度咸水和淡水陆续融化,继续将地表大部分盐分带入下层土壤和地下水,并经过淡水淋洗,实现进一步压盐。通过以上过程,盘活了盐分在土壤、地下水里的循环过程,降低了表层盐分,最终使多种耐盐作物在重盐碱地正常生长。除此之外,他们又研究出浅层咸水微灌、秸秆深埋隔盐等土地改良技术,在环渤海地区中重度盐碱土地中推广应用。

看着如今的成就,郭凯老师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说现在他经常工作的地方是海兴滨海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试验基地,这里也曾是重度盐碱区。现在,翠绿的芙蓉葵已长起一尺多高,顶着一头新绿的柽柳已成行成片,还有充满生机的油葵、燕麦、芦笋……200亩试验田上,生长着50多种耐盐碱植物。

其实,不仅仅是沧州,在河北省全省各地都在大做盐碱地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张家口的张北县通过种藜麦、燕麦、油莎豆等高原特色农作物,不光挣了钱,还改良了盐碱地。秦皇岛市昌黎县和唐山市曹妃甸区,将沿海地区白花花的盐碱滩涂开发成水稻田,变身花乡果巷。

过去,盐碱地被比喻成大地的泪痕,现在,这些泪痕正在慢慢被擦去,逐渐露出丰产丰收的笑容。

监 制:张国锋

策 划:曹朝阳

统 筹:张梦琳

编 导: 田 梦

记 者: 高 航

摄 像: 姚 杰

后 期: 吴 昀

视 觉: 筵 怡

化 妆:岳晓燕

关键词: